发布时间:2019-07-09 来源:新华网 作者:贾立君 【字体:大中小】 点击:204
这是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刚出炉的稀土釉陶瓷(2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这是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烧制的稀土釉陶瓷(5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9日电 题:池建义团队:把论文写在产品上
新华社记者贾立君
再神奇的东西,也需要人去研究它、应用它,否则,神奇只会是一种神秘的存在。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抓住创新驱动的“牛鼻子”,紧盯神奇稀土的现实应用,将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先进的技术和独特的产品。
创新:颠覆人们想象
晶体竟然会“生长”!记者在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看到,一块手指大的黄色晶体,悬挂在1800摄氏度的高温炉腔里,慢慢地生长着。
“这是稀土共晶荧光体,比钢还硬。”科研人员说,该晶体原料中掺入二氧化铈后熔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降温生长。当其长到巴掌大后,加工成0.2毫米厚的矩形小薄片,可做广场、大型球场、码头等高功率探照灯用新型发光替代材料,光效优异,能在高温下连续使用10万小时以上不发生老化衰退。
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的一个个实验室里,技术研发风生水起,已突破5项核心技术,孵化科技企业20家。其中,最新冶炼出的一块稀土钢,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工具都锯不动;纳米超光滑稀土铈基抛光液,性能领先全球;稀土永磁材料表面纳米多层镀膜技术,突破了电镀工艺酸碱废水排放和镍、铜、铬、锌、氯离子处理等世界难题。
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产品部工作人员张鑫宇在介绍稀土釉陶瓷产品(6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张彤博士在介绍新型稀土LED植物光源照明设备下的蔬菜生长情况(6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追踪:促进技术应用
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稀土17种元素,添加到传统材料中,会使其性能呈几何级幅度提升。尽管近些年我国稀土科研取得不少成果,但一些专家的技术常常锁在抽屉里,与应用脱节。
2015年春,池建义带着中科院领导的嘱托来到“稀土之乡”内蒙古包头市。短短一个月后的5月12日,他筹建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
初到包头,他挨个走访上百家稀土企业,了解需求;广泛搜寻稀土前沿技术,研究整个产业发展趋势。
很快,他实施“1+1行动计划”,让企业青年科研骨干与中科院专家“一对一”交流,“点对点引智”,为企业培养“技术总工”。
他架的“桥梁”,引来科学家,解决了某永磁电机企业缺乏控制器生产的技术难题;促成中科院金属所与包钢合作,在稀土钢抗疲劳性、低温冲击韧性和改善夹杂物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同时,池建义实施“高科技成果跟踪计划”。他获悉,包头想引进风电项目;该领域重量级企业拓又达公司稀土永磁风机出现一项技术难题。他请中科院顾国彪院士解决了此问题,该公司为南极天文科考站安装的风光互补供电设备,实现恶劣环境下正常运转。在他的不断协调下,拓又达新能源科技项目落户包头。
他还请俄罗斯圣彼得堡Petroplasma公司技术负责人赴包,与中科院李依依院士对接,建立“一带一路”金属材料与装备制造中欧联合实验室,开展等离子表面清洁技术合作,推动整个行业向零污染目标迈进。
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张彤博士在新型稀土LED植物光源照明设备下采集蔬菜生长数据(6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这是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烧制的稀土釉陶瓷(5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贾立君 摄
把论文写在产品上
全球年需高档红色颜料80万吨,价格不菲。每天琢磨稀土应用的池建义查资料时偶然发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10年前就已攻克了稀土颜料无害化合成难题,但技术一直未被使用,他立即联系。
2016年10月,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中试生产线在包头建成,产出环保、久不褪色的红色稀土硫化物色浆,被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名录》。翌年,北京某企业前来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5万吨生产线。
科研人员周效博士说,在颜料生产线筹备之初,池主任就让大家敞开思路顺藤摸瓜开发新产品。于是,稀土口红、印泥、绘画水彩相继诞生,并注册多个“中科”字号公司,为创新产品更大规模的产业化“试水”。
包头中科陶瓷有限公司展厅内,竹青、烟雨、极光、太妃、澜珊、黛青、吴钩等18种颜色的盘盏壶甁熠熠生辉,有的还出现雪花、彩虹、樱花、满天星、冰裂等奇特釉变,精美灵动。这些用稀土独特的电子层结构“晕染”釉料、经高温烧制的瓷器,具备耐磨、环保、抗菌的优秀品质及艺术价值。
稀土不仅在工业、军事和电子产品中用途广泛。近日,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农用光源中试大棚所产“宝宝菜”开售,吸引了许多幼儿家长。项目负责人张彤博士介绍,新型稀土LED植物光源照明设备,可根据不同植物习性精准定制光谱波段,促进根苗快速生长,所产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品质好、产量高,填补了国内农业光环境调控领域的空白。
“不要事业编制、不要行政级别、不要科研大楼,要把论文写在产品上、要把研究做在工程中、要把成果转化在企业里。”池建义践行中心成立之初他提出的“三要三不要”原则,奔忙不停,甚至白内障手术后左眼镜片取下来,医生让3个月后装镜片,他竟戴着只有一个镜片的眼镜凑合了半年。在他的影响下,年轻的团队成员们个个激情满怀。
“跟着池主任干,特来劲儿。”秦新苗等科研人员说,“只要埋头工作就行,生活困难和个人发展,他都为我们考虑得很周全。”特别是灵活的机制激发了大家的创新热情,研发人员可入股产业化项目,可在跟踪服务的企业间流动,“工作中能写很多论文,非常有成就感。”
(原载于 新华网 2019-07-09 )